明朝開國朱元璋后,其后代同室操戈。朱元璋的四兒子燕朱棣發兵與朱元璋立的繼承人——明惠帝朱允炆開戰。朱允炆派大將李景隆與朱棣鏖戰在白溝河一帶,李景隆兵敗退到徐水漕河鎮。軍中糧食匱乏,李景隆無奈命軍士殺軍馬充饑。當地百姓有吃驢肉的習俗,所以烹飪的馬肉也香。自此烹馬為食也成徐水漕河鎮的習俗,制做出的馬肉味道益美。清代,康熙重農桑,禁屠戮牛馬,漕河一帶士人便改以食馬肉習俗,以驢肉食用;又加驢比馬價格,人們專養驢食用。再有當地烙制的火燒外焦里嫩,剛出爐的火燒夾上烹制的小驢肉,成為遐邇聞名的當地名吃。
驢肉火燒是怎么來的?到現在應該還有好多的朋友不知道呢?保定的驢肉火燒據說起源于明初。朱棣起兵謀反,殺到如今的保定北部徐水漕河一帶,打了一場敗仗。燕眼瞅著餓得就要見閻去了。士兵出了個主意,要他效仿古人殺馬吃。其實所謂“驢肉香,馬肉臭,打不吃騾子肉”,馬肉纖維比較粗,不是好吃。但是饑不擇食,就把馬肉煮熟了夾著當地做的火燒吃了。哪知味道還很不錯。于是后來當地老百姓也開始殺馬做“馬肉火燒”,而且馬肉火燒因為曾經被皇上吃過而聲名大振。但是好景不長,沒過多久,因為和蒙古人打仗需要馬。這里的馬可不是做火燒吃的馬,而是活生生的戰馬。馬成了戰略物資,當然就不能由著老百姓做火燒吃了。但是想吃馬肉火燒了怎么辦啊?于是就出現了替代品——驢肉。驢肉纖維比馬肉細膩,而且純瘦不肥,自古就是下肴的佳品。而且保定一帶,屬于冀中平原,水草肥美,適合養驢。河北地區的驢有兩種,一種是沿海一帶的渤海驢,一種是山區和平原的太行驢。保定的驢一般都是太行驢,而河間的驢肉火燒是渤海驢,相比而言,太行驢的肉質更加細嫩一些,于是在種種際會之下,驢肉火燒就誕生了。
驢肉火燒還有一個傳說故事,它的這個故事也發生在保定。在保定和徐水之間的漕河地區,曾經有兩個較大的幫派:漕幫和鹽幫。漕幫把持漕河運輸,影響著京畿的民生。鹽幫以販賣私鹽為主,運輸上常常依賴漕幫。后二派起了爭斗,鹽幫只好改私鹽水運為陸運,驢是主要的交通工具。但漕幫多次襲擊鹽幫的運鹽隊,常常獲勝,繳獲大量毛驢。后試以鹵制驢肉為食,得美味。為了方便攜帶,以當地火燒裹夾驢肉以充干糧。故爾保定漕河地區的驢肉火燒為口味正宗。
標簽: